卡塔尔世界杯欧宝体育网站客户端-卡塔尔世界杯欧宝体育app下载全站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從十個方面總結了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和帶領人民進行偉大奮鬥所積累的寶貴曆史經驗。《決議》充分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如何将曆史作為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從中體察出關乎當前發展的通識?作為對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曆程總結的權威文本,《決議》着重要求,“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确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員領導幹部不光要勤于細閱《決議》原文内容,更要善于參悟中國共産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曆史密碼”,從而培養良好的曆史感。
從整體上把握曆史,審視曆史演進脈絡
中西曆史,延續不辍,史實之衆,浩如煙海。就個體而言,終其一生,也不可能知曉所有曆史。因此,要留心從整體上把握曆史,用心審視曆史的演進脈絡。
比如,1848年歐洲爆發資産階級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以為“偉大的決戰已經開始”“結局隻能是無産階級的最終勝利”。但到了1895年,恩格斯指出:“曆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的看法隻是一個幻想……1848年的鬥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過時了。”
《共産黨宣言》發表25年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曆了長期低潮的考驗。一系列實踐上的“重創”導緻科學社會主義遭到質疑。如何回答這一質疑,就必須站在全局角度看待曆史。正如馬克思在1872年發表的關于《共産黨宣言》德文版序言所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随時随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正是由于馬克思把自己學說的命運同社會現實緊密地結合起來,确保了《共産黨宣言》能夠緊跟時代甚至引領時代,永不過時。以此推之,任何制度和文件都是針對現實而設,同時又蘊含着穩定的内在精神。所以雖其經常處于調整更改之中,但隻要不與核心精神相悖,便可以沿襲下去,且持之有效。
因此,我們研究曆史事件、曆史問題,常需曆久始見,将其放入通貫的曆史脈絡之中,才能看得全,看得透。正如《決議》将百年黨史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重大曆史時期,從而更完整地呈現出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主要任務與曆史意義,更清晰地把握中華民族所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更充分地證明中國共産黨“無愧為偉大光榮正确的黨”。
觀察曆史的“大關鍵處”,總結共性規律
古代中國并無政治學科,曆史實際上承載着提高執政者政治素養的功能。因此古人讀史,猶如模拟政治操作的沙盤推演,緊扣大事件,從而擴展胸中之格局與見識。新時期黨員幹部自當善于觀察曆史的“大關鍵處”,總結共性規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亦需要從大處着眼,秉持一種整體化的文明思維與曆史意識,在回顧往昔、直面現在、開創未來的維度上,在立足中國、環顧世界、縱貫古今的視野中,提煉出曆久彌新的成功密碼。《決議》把黨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總結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鬥争,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這十條曆史經驗是系統完整、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揭示了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揭示了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黨始終掌握曆史主動的根本原因,揭示了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根本途徑。唯有深深珍惜這十條曆史經驗,并在新時代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使黨員領導幹部開闊格局、提升見識。
培養長遠眼光、全局意識
《呂氏春秋》有雲:“見之以細,觀化遠也。”觀史當從具體案例中研判大趨勢,形成一種長遠眼光,這恰是史學緻用的鮮明體現。
衆所周知,番薯和玉米是在16世紀末期由美洲幾經輾轉傳入中國的。這兩種農作物對之後的中國曆史産生了巨大影響。自清代康熙朝起,随着社會秩序趨于穩定,人口進入激增狀态,幾乎每百年增加一億人。這勢必造成人口擴張與耕地不足之間的矛盾。迫于壓力,清政府于乾隆五年頒布法令,掀起了一股開發、墾殖西北、西南、東南諸省的熱潮。河南、江西、安徽等省貧民紛紛攜家帶口來西南、東南等地拓荒開墾,絡繹不絕。
但與此同時,人們盲目開荒種地,破壞了森林植被,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清人汪士铎就曾慨歎:“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生态系統的惡化,反過來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由此可見,任何一項決策,皆須立足長遠,倘隻顧眼前,畸形發展,到頭來必将贻害後世。
生态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态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黨中央深謀遠慮,使得“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
思索蘊含在史籍背後的德行和傳統
讀史不僅明智,更能修德。讀史讀到深處或漸入佳境之時,人們在意的往往不再是某人某事,一得一失,而是形成一種共情效應,專注于追求與思索蘊含在史籍背後的德行和傳統,一番淬煉、體悟後,最終内化為個人的心智修養。經此過程,讀史者變化了氣質,淨化了心志,無論是看過去、當下還是未來,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決議》強調“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繼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争”,黨員領導幹部隻有沉潛學習之中,悉心品味,才能涵養政德,收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之效果,從而“難不住、壓不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航船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黨員領導幹部讀史,須見其全、見其大、見其遠、見其深,但最關鍵的是要見其真。毫無疑問,求真乃曆史研究的本質宗旨,也是人們了解曆史的一大訴求。倘涉獵的作品史觀不正确或史料有訛誤,有可能會誤導人們對曆史真相的把握。黨員幹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特别是學習中國共産黨的曆史,必須準确把握近代以來曆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正确對待中國共産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曆的失誤和曲折,堅決抵制曆史虛無主義的滲透,才能探究真相,悟出真理,得其真意。
曆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其事業有無前途,都可從曆史中探尋追溯。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心懷溫情與敬意,于閱讀和思考中知古鑒今、古為今用,形成強烈的曆史感,才能“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王學斌)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